返回>>>《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成功的 》;作者 杨凤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但是同样深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熏陶。因此,对于国家治理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既有与西方政党相通的一面,也有其独特的中国气质与意志。
中国传统的政治治理模式是以个人修养为起点,以协调“天下”秩序为目标,即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种由个人结合成家庭——由家庭构建成国家的认知过程中,很显然中国人心目中缺少西方政治文化所常见的“社会”概念。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这种由个人推及国家的思维已经深入其政党文化与理念中。
(一)以“治党”作为“治国”的起点
“政治”这个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显然存在不同的理解。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中,“政”是一种统治与管理的手段,“治”则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也可以指试图实现的目标状态。一般认为,“乱”是国家治理的出发点,“治”表示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即“天下兼相爱则治”。“乱”与“治”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如果国家能够由乱而治,则凸显当政者管理国家的能力。而在西方的现代政治文化中,“政治”更多的是从制度设计与运行、权力分配与利益协调等层面来理解。“政”是一个已经确立的前提,“治”才是其应当关心的对象,也是治理国家的方式与效率。因此,在20世纪初中国试图学习西方,实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折中了中西方对于政治的理解——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那么,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来理解政治的?中国共产党一贯认为,政党的最基本特征即在于它的政治性。在政治性活动中,国家治理是重中之重。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很显然,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就是以此思路从政治的宏观层面来考量国家治理的问题。在确立了大政方针后,中共往往采取惯常的群众动员方式来激发国民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即较多地考虑人的积极因素,而较少思考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非人方面的因素。
人的因素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让中国共产党遭受过严重挫败,也使中国共产党最终获得革命的成功,因此,中国共产党对于党组织的组织性与纪律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一点与西方的政党存在显著的区别。西方的政党往往属于松散型,极少通过党章、党员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