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鑫 張育豪
2025年11月06日08:27 來源:中國軍網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939年,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軍開始逐漸將主要兵力用於打擊我黨領導下堅持敵后抗戰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敵后戰場進入抗戰最艱苦的階段。與此同時,國民黨頑固派對抗戰的動搖情緒加劇,大肆散播“八路軍抗而不戰,游而不擊”等謠言,對我軍造成不利的國際國內輿論影響。
面對復雜的抗戰形勢,黨中央亟待解決兩方面重要問題。一方面,如何系統性指導八路軍、新四軍進行敵后根據地建設及游擊作戰,以應對大規模擴軍后部隊戰斗力參差不齊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如何揭露並批駁國民黨反動派破壞抗戰的行徑,同時向社會各界宣傳黨的抗日主張以及敵后抗戰的成果與經驗。為此,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由八路軍總政治部創辦《八路軍軍政雜志》。
根據前期籌劃,《八路軍軍政雜志》確定為24開本月刊,採用白報紙印刷。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對該刊的出版工作予以高度關注,雜志社設有編輯委員會,由毛澤東、王稼祥、蕭勁光、郭化若、蕭向榮五人組成,時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蕭向榮兼任主編。1939年1月15日,《八路軍軍政雜志》在延安正式創刊出版。毛澤東同志為其撰寫發刊詞,明確提出該刊目的,即“為了提高八路軍的抗戰力量,同時也為了供給抗戰友軍與抗戰人民關於八路軍抗戰經驗的參考材料”。
在這一辦刊宗旨指導下,《八路軍軍政雜志》從創刊起就展開系統而深入的實踐。在軍事上,雜志開辟“實戰經驗與戰術研究”“戰斗總結”等專欄,專門刊載介紹八路軍抗戰成績、作戰經驗與軍隊建設方面的總結性文章。在報道方式上,雜志注重對重大戰役與歷史事件的深度呈現,在宣傳八路軍、新四軍英勇事跡的同時,多次以專題和特輯形式進行系列化報道。例如,在百團大戰結束后,該刊連續刊發《擴張百團大戰的偉大勝利》《論百團大戰的偉大勝利》等10余篇專題文章,全面梳理戰役作戰過程、輝煌戰績與實踐經驗。針對戰略實踐中的關鍵議題,如抗戰初期平原游擊戰的開展,該刊先后發表《論平地游擊戰的幾個問題》《從冀中區的經驗談平原游擊戰爭》等系列文章,系統梳理實戰心得,為其他抗日部隊開展類似作戰提供參考。為引進國外軍事理論與戰略思想,該刊設有“譯叢”板塊,不僅刊載列寧的《以全力與鄧尼金斗爭》、斯大林的《南方的軍事形勢》等經典文獻譯文,還配發相關研究論文,為學習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借鑒外國作戰經驗提供理論支撐。同時,該刊還高度重視對整體時局與戰局走向的分析,通過刊發多篇具有戰略視野的評論與研究報告,幫助官兵把握抗戰全局,理解戰爭階段變化,為堅持長期抗戰提供重要的思想引導與形勢判斷依據。
在注重軍事經驗總結的同時,《八路軍軍政雜志》也高度重視政治建設的宣傳。該刊刊載大量涉及軍隊政治工作與干部教育方面的文章。其中不乏介紹部隊政治教育工作的專文,例如蕭向榮在《一一五師的政治教育工作》中,將部隊政治教育的總體方針概括為“為著抗戰,提高部隊的戰斗力,以爭取戰斗的更大勝利,以達到‘抗戰必勝,建國必成’之目標”。圍繞軍隊干部教育議題,該刊先后刊登羅瑞卿的《關於軍隊中在職干部的教育問題》和傅鐘的《八路軍抗戰中政治工作的經驗》等文章,進一步豐富相關討論。在統一戰線方面,雜志積極宣傳“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政治路線,既報道八路軍平型關大捷、開辟晉察冀根據地等戰績,也揭露汪精衛等人的賣國行徑與“防共”分裂陰謀。王稼祥在《回答破壞統一團結的陰謀》中指出抗戰是對中國各階級政黨的歷史考驗﹔王思華在《揭破敵人的卑鄙宣傳與欺騙政策》中批判漢奸組織所謂“締盟”實為奴役的實質。針對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后,連續制造多起反共武裝摩擦事件,王若飛在《鞏固抗日軍隊間互相團結的工作》中強調應在“抗日高於一切”原則下解決摩擦,中國共產黨以“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開展斗爭,彰顯了一切抗日力量應以民族利益為重的統一立場。
在軍事與政治建設之外,《八路軍軍政雜志》還將視野延伸到戰時后勤保障領域。面對長期抗戰所帶來的物資短缺問題,該刊積極倡導“自力更生、生產自給”的方針,通過《愉快的勞動,偉大的收獲》《三五九旅是怎樣做到自供自給的》等報道,生動呈現了部隊在戰斗間隙開展農業生產、組織合作社的實踐路徑與豐碩成果。與此同時,該刊並未忽視戰爭環境下亟需的醫療支持,先后刊登《一個模范的傷兵醫院》《記國際醫療隊》《白求恩衛生學校參觀記》等多篇通訊,記錄和展現了在極端困難的醫療條件下廣大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與傷員的頑強意志,並通過對印度救護隊、白求恩等國際力量援助事跡的書寫,進一步印証中國抗戰的正義性與國際認同。
《八路軍軍政雜志》自1939年創刊至1942年停刊,共出版4卷39期,是抗日戰爭期間唯一以八路軍命名的權威刊物。在辦刊過程中,《八路軍軍政雜志》始終圍繞八路軍、新四軍的敵后抗戰實踐,全面跟蹤戰爭進程,系統報道部隊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設工作,客觀反映了我黨領導下的抗日力量在敵后戰場發揮的重要作用。除在軍事理論與政治工作方面的突出貢獻外,該刊還在生產自救、戰地醫療、國際宣傳等多個層面進行深入報道與經驗總結,使其不僅成為一份兼具軍事與政治特色的綜合性刊物,也成為全面記錄敵后抗戰歷程與經驗的重要歷史文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