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涵 於奇慧 周 一
2025年11月06日08:26 來源:中國軍網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蘇北抗日根據地東瀕黃海,西至京杭大運河,南臨淮安、鹽城一線,北至隴海鐵路。在長期的斗爭過程中,該根據地逐漸形成北部的淮海和南部的鹽阜兩個主要地區。從地理位置上看,該根據地不僅與新四軍創建的蘇中、淮北、淮南根據地相鄰,也在北線同八路軍創建的山東根據地相接,是黨領導的兩大武裝力量在華中地區的接合部,戰略意義十分重大。
1939年4月,為進一步貫徹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確定的“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游擊支隊南下蘇皖邊區,並逐步深入到蘇北淮海地區,拉開了兩軍協力、共同創建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序幕。
順勢分兵,開辟根據地
八路軍部隊挺進蘇北,從兵力布勢上看,經歷了先合兵、后分兵的過程。就在隴海南進游擊支隊南下蘇皖邊區后不久,中共中央根據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指示八路軍總部“酌派一部兵力並地方工作干部去徐州東南宿縣、靈璧一帶地區活動”,以配合開辟淮北抗日陣地,與東側的蘇北地區互相策應。按照這一指示,八路軍蘇魯豫支隊於1940年5月底挺進至宿縣東北的張山、柏山地區,初步開辟部分抗日陣地,並以1個大隊合編進入隴海南進游擊支隊。兩支隊伍共同由中共中央中原局領導,主要擔負開辟安徽、江蘇兩省隴海路以南地區根據地的任務。
幾乎就在同時,為增強華中地區黨領導的武裝力量,中共中央指示八路軍第2縱隊政治委員黃克誠,率領第344旅等主力由晉東南出發,長驅數百公裡,穿過冀魯豫邊區南下華中,並於6月初與新四軍第6支隊會師。隨后,這兩支部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彭雪楓擔任司令員,黃克誠擔任政治委員。此次合編的意義不僅在於番號、建制、兵力的聚攏,更在於暢通了華北與華中、八路軍與新四軍、黨中央與中共中央中原局之間的聯絡,為今后我軍在華北、華中廣大地區實施較大范圍的戰略機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1940年7月,皖東北的抗戰形勢發生變化。國民黨頑軍韓德勤等部不斷挑起摩擦,企圖奪佔我軍在淮北、蘇北等地已開辟的抗日陣地。結合這一斗爭形勢,中共中央中原局果斷決定,以津浦路為分界線,分別整編在淮河以北路東、路西的所有武裝力量,以統一行動、便於指揮,並抽調部分主力東進蘇北,增強該地區部隊的作戰實力。1940年8月中旬,八路軍第4縱隊分兵一部,與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游擊支隊等共同組建八路軍第5縱隊,由黃克誠擔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及政治部主任,同時成立以黃克誠為書記的蘇皖軍政委員會,執行向東發展的戰略任務。
組建之后,八路軍第5縱隊轉戰在淮海地區,先后建立泗陽、淮陰、漣水、沭陽等多個抗日民主政權。1940年10月,縱隊主力南下增援新四軍,接連突破敵人數道防線,與新四軍並肩戰斗,奪佔阜寧、鹽城等地。至此,蘇北地區的淮海、鹽阜兩大區均已建立比較穩定的抗日民主政權,蘇北抗日根據地就此形成。
軍民齊心,粉碎敵“掃蕩”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建軍部,八路軍第5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由黃克誠擔任師長兼政治委員,繼續堅守蘇北抗日根據地,並擔負機動作戰任務。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侵華日軍逐步將主要兵力轉向“佔領區”,通過頻繁“梳篦”“掃蕩”壓縮我軍生存空間,鞏固其在這些地區的統治。1941至1942年間,蘇北抗日根據地進入艱難階段。面對殘酷的斗爭形勢,根據地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於1942年11月成立蘇北區黨委,並於12月成立蘇北軍區,由黃克誠擔任書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形成黨政軍一元化領導體制,為發動全區力量反“掃蕩”奠定基礎。
日偽軍對蘇北抗日根據地的“掃蕩”作戰計劃大體分為兩步:第一步以優勢兵力消滅我軍在淮海地區的機關和部隊,並驅逐國民黨軍﹔第二步以淮海地區為進攻出發陣地,縮小對鹽阜地區的包圍圈,以南北對進的方式將我軍徹底消滅於黃海之濱。為達成此計劃,日軍從河南開封等地抽調華北方面軍主力參戰,並加強海上巡邏力量。
1942年11月14日,日偽軍開始“掃蕩”淮海地區。戰斗伊始,大部敵軍便從淮陰、泗陽、沭陽等地出發,直扑我軍分區機關所在地。在判明敵軍來意后,新四軍第3師駐淮海部隊決定避免和敵軍主力決戰,保存有生力量,以地方武裝、民兵配合部分主力的形式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疲憊、消耗敵人。按照這樣的部署,軍分區機關帶部分主力快速轉移,其余部隊化整為零,組織便衣小分隊,在群眾支援下頻繁襲擊日偽軍新設據點,截擊分散之敵。僅1個月后,來襲日偽軍便精疲力竭,大部退回原駐地。
1943年2月上旬,日偽軍以更大規模兵力“掃蕩”鹽阜地區。為沉重打擊侵略者,徹底粉碎其消滅我抗日根據地的企圖,新四軍第3師確定內外配合的兩線反“掃蕩”部署。在內線,由副司令員張愛萍率5個主力團,在地方武裝配合下堅守鹽阜地區﹔在外線,由司令員黃克誠率剩余主力轉戰鹽城以東地區,另派1個旅轉移至淮海地區,兩部力量從東、北兩面策應鹽阜地區作戰。
由於敵軍來勢洶洶,我軍主力多分散作戰,以連、排為單位,利用水網、湖泊等地形優勢,採取麻雀戰術與敵人周旋。根據地群眾也積極加入戰斗,以“村村抵抗,到處放槍”為原則,不斷襲擾敵軍,並破壞其后方交通補給線路。戰至3月中旬,敵軍攻勢趨於減弱,第3師部隊開始組織全面反擊,先后在劉老庄、單家港、陳集、八灘、欽工鎮等處消滅日偽軍數百人,最終取得這場長達50余天反“掃蕩”作戰的勝利。
拔除釘子,攻克阜寧城
1945年春季以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局勢發生根本性變化,同盟國軍隊在各條戰線上相繼擊敗對手,戰爭朝著有利於同盟國的方向飛速發展。有鑒於此,中共中央明確指示,要“削弱敵寇,發展我軍,縮小敵佔區,擴大解放區”,新四軍軍部也指示各師採取積極的作戰行動,准備迎接戰略反攻的到來。
此時,蘇北抗日根據地軍民經過多年艱苦戰斗,不僅建立了多個穩定的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還在打擊敵人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攻打中、小城市的戰斗經驗。為擴大解放區並進一步鍛煉部隊,新四軍第3師經過研究,決心攻打敵軍長期佔據的阜寧城,拔掉這顆敵人在我方內部安插已久的“釘子”。
駐守阜寧城的是敵偽第2方面軍第5軍,他們自接防后就在城外周邊修建多個據點,每個據點都筑有圍牆、水圩和炮樓,並憑借原有的護城河布設鐵絲網等障礙物。第5軍軍長王清翰對阜寧城防信心滿滿,吹噓這裡“固若金湯,萬無一失”,甚至將自己的軍部也全都設在城中。然而,偽軍雖人數眾多、裝備精良,官兵之間卻離心離德,戰斗力大打折扣。多數被從河北、山東、山西一帶抓來的士兵根本無心應戰。我軍指揮員敏銳察覺這一有利情況,充分開展政治攻勢,或將政治口號、俘虜政策放在小木架上,順著護城河漂入城中進行宣傳,或派一些從華北地區入伍的士兵,用方言進行喊話、勸敵投降。僅在戰斗開始前,就有100余名敵軍士兵出城投降,這對城內守軍的心理造成極大影響。
1945年4月24日午夜,我軍發起戰斗。由於戰前制訂的進攻戰斗計劃強調使用炸藥、火炮等武器,前線指揮員是鐵匠出身的第3師參謀長洪學智,黃克誠稱此戰將是“火紅錘子硬”。戰斗打響后,部隊官兵不僅充分落實計劃要求,還保持著雷厲風行的戰斗作風,僅用十幾個小時,就消滅了敵人在城外的各個據點,守軍只能龜縮在東西長3裡、南北寬1裡多的小城內。隨后,洪學智決心趁敵人士氣低迷之時迅速攻入城內,一鼓作氣拿下阜寧城。25日15時,攻城部隊採取中路突破、多點開花的戰法,先將城中守軍攔腰截斷﹔再以步炮結合方式,逐條街道、逐個要點清除敵人。戰至26日10時,偽軍一部被殲,大部繳械投降。偽軍軍部於25日乘夜暗棄城南逃,沿途連遭我特務團及射陽、阜寧獨立團伏擊、包圍,大部被截殲,殘部逃往鹽城。第3師乘勝收復鹽阜公路沿線的大施庄、溝安墩、草堰口等偽軍據點。戰役至此結束。
攻克阜寧,不僅拔除了蘇北抗日根據地內的“釘子”,更豐富了我軍開展城市攻堅,實施步兵、炮兵、工兵等多兵種協同作戰的經驗,極大提升了作戰水平。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新四軍第3師又發起兩淮戰役,接連攻克淮陰、淮安等蘇北重鎮,進一步掃清敵偽勢力,使根據地全境獲得解放。隨后,這支在黃海之濱轉戰多年的功勛部隊,奉命北上東北地區,繼續在白山黑水之間作出新貢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