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沙莎 陳艷 李蕊 張斌峰
2020年04月27日13:58 來源:陝西日報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陝西考察。這是4月20日,習近平在位於秦嶺山脈東段的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羚牛谷,了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伴隨著秦巴深處一場清冽的甘霖,庚子年的谷雨時節如約而至。經歷了春的溫潤,萬物在陽光和雨水的滋養下,擁抱著大地迸發出的勃勃生機。
雨是春的腳步,水是山的流連。深深挂念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情懷,深深想念是家鄉人民的期盼。5年又66天后,總書記再回陝西考察。
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
那一次,綿綿鄉愁浸透了時光。陝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鄉。總書記心中寫滿對故鄉和父老鄉親的深深眷戀。
這一回,濃濃牽挂鋪滿了行程。4月20日起,習近平總書記在省委書記胡和平和省長劉國中等陪同下,走進了三秦的山川大地。
從牛背梁到金米村,從平利老縣鎮到陝汽車間,從西安交通大學到大唐不夜城,總書記的腳步不僅有深情更有深意。他期望著山水常綠,也牽挂著萬家歡笑﹔謀劃著百業興旺,也囑托著使命擔當。
當好秦嶺生態的衛士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3月30日,總書記重訪浙江省安吉縣余村。在這裡,他曾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4月20日,他又遠赴千裡之外的秦嶺,實地考察這裡的生態保護情況。
秦嶺,中國南北分水嶺,文明的曙光誕於此,生命的密碼藏於此,民族的命脈系於此。秦嶺佔據著中國地理“C位”,這裡的青山綠水牽系中華民族的當下與未來。
牛背梁是西安市和陝南地區的重要水源涵養地,是秦嶺東段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也是中國唯一以保護國家Ⅰ級保護動物羚牛及其棲息地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谷雨時節,春濃、山青、水綠。漫山的紫荊花擎著無限春意迎接期待已久的親人,萬千枝葉翩然起舞,訴說著對根的濃濃情意。
中巴車穿行在層巒疊翠中,來到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習近平總書記步行進入羚牛谷察看自然生態。
健步在山間的棧道上,聽著流水潺潺,鳥鳴聲聲,總書記稱贊這裡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氧吧”。
一直以來,總書記的目光始終關注著巍巍秦嶺,思考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辯証法則,謀劃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前進方向。
“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這樣的自然生態美景,誰都不能破壞。”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陝西時明確提出這一要求。
彼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不足兩個月。秦嶺的生態環境直接影響長江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供給,保護秦嶺就是維護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一座秦嶺山,半部中國史。
40多年前,同樣在陝西,在度過七年知青歲月的梁家河,習近平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朴素想法開始萌芽。那時,群眾砍伐樹木燒火做飯造成了水土流失,影響農業發展。他帶領鄉親們打淤地壩、建沼氣池,防止水土流失,幫助農民增產增收。
此后,無論在河北、福建還是浙江,習近平總是“對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看得很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生態文明的哲思熠熠生輝。
保護生態環境應該而且必須成為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
2019年,在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已經納入中國國家發展總體布局,建設美麗中國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心向往之的奮斗目標。
這是一個大國領袖的寬闊胸懷,也是一個政黨的庄嚴承諾。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陝西生態文明建設蹄疾步穩,一幅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為了青山,陝西展開了一場浩大的綠色革命——退耕還林、治沙造林、封山育林。
歷史經過一千多年,讓綠洲變成了沙漠﹔共產黨領導群眾奮斗70年,把沙漠變回了綠洲。陝西的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多公裡,成為我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
秦嶺深處,一隻隻憨態可掬的大熊貓耍寶賣萌,野外種群密度居全國之首﹔一隻隻美麗的朱鹮起舞弄影,由發現時的7隻繁衍到全球4000多隻﹔一株株野生蕙蘭絢麗綻放,開出了嶄新的春天。
為了綠水,陝西打響了一場鐵腕治水的硬仗。《陝西省漢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陝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條例》等法規相繼施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得以實施,河長湖長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等改革涌動三秦。
橫貫關中的渭河,是黃河最大支流。曾經,河水黑臭,灃河、澇河等支流一度魚蝦絕跡。經過不懈治理,如今,河道寬敞,水面潔淨,渭河被水利部評為首屆“全國最美家鄉河”。夕陽西下,晚風拂過,鄉黨們一邊領略美景一邊嘮著家常。身旁,清澈的河水一路歡唱,奔向東方。
小與大、遠與近、局部與整體,一系列體現自然辯証法的舉措落實落細,折射出新發展理念在陝西的生動實踐。
在保護美麗家園的同時,陝西堅持全國一盤棋,持續為國家綠色發展書寫擔當。
清冽的漢江水從丹江口水庫一路北上,源源不斷潤澤沿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一泓清水永續北上,京津百姓10杯水中,7杯來自陝西。一方水土養八方之人,這裡的每一滴水,都背負重任。
“西煤東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在陝北,矗立著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煤、氣、電從這裡出發,被送往祖國東部和南部,為國家經濟發展和能源資源安全貢獻力量。
俯瞰三秦,綠色成為主色調。
離開羚牛谷,總書記來到海拔1700米的月亮埡。他遠眺秦嶺牛背梁主峰,詳細了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整治秦嶺北麓違建別墅問題等情況,聽取陝西省委主要負責同志的匯報。
“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總書記心目中,山川載的是民族的傳承和希望。
“從今往后,在陝西為官,首先要了解這段歷史、這個教訓,警鐘長鳴,明白自己的職責,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當好秦嶺生態的衛士,切勿重蹈覆轍。”在總書記話語裡,前車之鑒、殷殷重托。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陝西考察。這是4月20日,習近平在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智能聯棟木耳大棚,同村民親切交流。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秦嶺北麓生態曾一度遭到破壞。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堅決整改。對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環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盯住不放,一抓到底,動真格、出硬招。2018年,中央派駐專項整治工作組對秦嶺北麓違建別墅問題展開專項整治工作,並對有關責任人作出嚴肅處理。
一場秦嶺保衛戰就此打響!陝西以整治亂搭亂建、亂砍亂伐、亂採亂挖、亂排亂放、亂捕亂獵等“五亂”問題為重點,深入開展秦嶺區域生態環境整治﹔修訂《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擴展核心保護區范圍﹔連續兩年召開全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大會。
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中,秦嶺北麓的模樣發生著可喜變化。違建別墅已不見蹤跡,保護區裡的小水電站也逐步退出。在復綠的山腳下,一排排新栽的白楊已然成林,像一隊隊衛士傲然直立,迎風搖曳,守護著秦嶺的寧靜、和諧、美麗。
看山、看水、看林……人們追隨著總書記的腳步,感悟著秦嶺的今昔之變。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苦難與輝煌,新時代新征程的跋涉與奮斗,都在綿延1600多公裡的秦嶺上留下印記。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的最重要的決策之一,也是黨的執政宗旨、執政綱領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息息相關,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息息相關。要呵護好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為子孫后代計,為長遠發展謀。
看秦嶺,就是看美麗中國,也是看大國擔當。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
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柞水,終南首邑。
這裡,木耳會在柞木上生出﹔這裡,歷史在秦楚古道回蕩﹔這裡,水是山的精靈,跳動一道道雨霞飛瀑,蜿蜒一片片福地洞天﹔這裡,人是山的孩子,千百年來大山竭盡所能供養著自己的子孫,木耳、板栗、核桃、洋芋、杜仲、連翹……
然而以前,豐富的物產並不足以養活所有的人。
曾經,這裡所屬的秦巴山區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陝西脫貧攻堅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曾經,茫茫大山是難以走出的貧窮。
擺脫貧困,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堅定的信念,是中國共產黨向歷史和人民、向中國和世界作出的庄嚴承諾。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這些年,總書記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用真心觸摸老百姓的“兩不愁三保障”,用腳步丈量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歷程,親自指揮這場脫貧攻堅戰。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大別山區……總書記的足跡,深深印在祖國的大地上﹔總書記的囑托,深深刻在群眾的心坎裡。
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越過千山萬水,總書記回到家鄉,實地了解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進展和群眾的新生活新變化。
4月20日下午,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
一條清澈的小河在村前潺潺流過,開心的孩子們在村前的活動場嬉戲。白色的牆、黛色的瓦,村庄靜靜地躺在大山的臂彎裡。路邊牆上,“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格外醒目。
金米村地處秦嶺深處,由於交通不便、土地稀少,一直是柞水縣有名的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88戶553人。這個寓意“山上有金、地上有米”的地方,本該是一片富饒之地,脫貧工作該如何精准施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兩山”理論指引下,金米村選擇木耳產業作為脫貧攻堅主導產業,通過“借袋還耳”“借棚還耳”等方式,將所有的木耳大棚和菌包認領到戶,帶動130戶貧困戶積極參與木耳產業發展,戶均年增收4600元。2017年,金米村實現脫貧摘帽。
在村培訓展銷中心,總書記詳細了解木耳品種、種植以及銷售情況。聽到工作人員介紹玉木耳比黑木耳營養價值更高、品相更好、價格更高時,總書記說,這個好,以后就要發展這樣的品種。
一旁的陝西秦嶺天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直播間內,主播李旭瑛和負責人趙少康正在做直播前的准備。總書記走到直播平台前,同他們親切交談,詢問產品銷售情況。總書記說,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
那天,很多人的朋友圈轉發了總書記在直播平台的視頻和照片,並附著一句話:史上最強帶貨。
總書記帶的不僅僅是大山裡的木耳,更是對山區群眾的深情,對擺脫貧困的決心。
“一天能採多少斤木耳?”“技術從哪裡學習的?”“收入怎麼樣?”……總書記親切與村民交談,並叮囑當地干部要繼續發展好木耳產業。他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歲月不居,初心不改。
40多年前,在梁家河,習近平最大心願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
8年前,在北京,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由此,一個偉大的夢想被點亮,在億萬人民心底激蕩,成為中華大地上最波瀾壯闊的生動實踐。
5年前,在延安,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陝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拉開了6次脫貧攻堅跨省區座談會的序幕。
這一次,在秦嶺,總書記要看青山常綠,也要看萬家幸福。
從黃土高原到秦嶺深處,從大隊支書到黨的總書記,習近平始終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頭。
陝西是革命老區,也是全國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107個縣區中96個有扶貧任務、56個是貧困縣,基礎條件薄弱脆弱,擺脫貧困是難啃的“硬骨頭”。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陝西上上下下三軍用命,肩擔大任﹔方方面面協同進擊,盡銳出戰。以釘釘子的精神求真務實、真抓實干,下硬茬,見真章,脫貧攻堅力度之大、進展之快、成效之好前所未有。今年2月,包括柞水縣在內的29個縣區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全省56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全省貧困發生率降至0.75%,三秦大地歷史性告別區域性整體貧困。
在秦巴山區,依靠青山綠水,越來越多的人吃上了“生態飯”。“靠山吃山”的含義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木耳到魔芋,從黑米到核桃,從茶葉到中藥,人們驚喜地發現並不是大山養不活人,而是人要學會和大山共同涵養,和諧共生。通過專業科學的生產和系統高效的市場運營,山越來越綠,水越來越清,產業也越來越多,過去的山窩窩現在變成了“金窩窩”。
“小木耳,大產業。”總書記為柞水木耳點贊。真摯的感情、暖心的話語感染了現場每個人,掌聲經久不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一定能成為金山銀山。柞水的人民守護住了綿綿青山,也迎來了脫貧致富的紅火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