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堂村景 劉國啟攝

郝堂污水循環系統設計草圖
開欄的話:生態文明建設,既是一個重大發展問題,也是一個重大民生問題。本報今天起推出“美麗中國”專欄,報道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事例和舉措,展現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之美、和諧之美。
一會是雨,一會是雪,去往一個豫南小村的路上,水汽淋漓,雲山蒼茫。
這個小村,叫郝堂。
郝堂村位於河南信陽平橋區。村路依山沿河,路面是瓷實平整的碎石,雨水直接滲入地下,也絲毫沒有影響山區水系的流動。雖到初冬,草木依然抖擻著生長的姿態,隨田埂起伏,在山坡上蜿蜒。人說,這個村子,跟畫一樣。
村裡人說,郝堂很好找,春天跟著映山紅和紫雲英走,夏天找荷花,秋天遍地野菊帶路,冬天最醒目的是那些百年的老樹……
讓人無法忽略的路標並不全是為了觀賞。每年稻谷收獲之前,村民們撒下大把的紫雲英。這本是千百年沿襲的綠肥種植,但隨著農藥化肥的興起被逐漸忘記了。這兩年,村裡改變了對土地一味索取,開始懂得給與,漸漸形成了2000畝紫雲英,為土地解毒,修復土壤,為進入有機農業做准備。而荷塘是全村水系改造的重要一環,是生活污水最終分解消化的地方。這本是中國鄉村污水循環最傳統的方式。
干淨的村庄,才是美的。
村裡給每家每戶發了兩個桶,垃圾進行干濕分離。曾有人不肯搞垃圾分類,志願者就給他院子周圍種上花,第二天垃圾不見了。
四、五年級的孩子們被請出來當衛生評比員,挨家挨戶檢查衛生。孩子們一絲不苟,又不講情面。一晌走個十幾裡也不覺得累。衛生差的人家自己覺得丟臉,衛生好的人家發臉盆、床單作為獎勵。就這樣,不僅家裡干淨了,河溝裡的垃圾都被撿完了。這個小小的村落也找回了流水清清。
這個村庄,真的是畫家活生生地畫出來的。
荷塘中的村路,觸碰到不少人多年前的鄉村 |